9座车塞进去19个孩子!“黑校车”大行其道,到底该如何监管?
“副驾驶坐了俩孩子”
“后边还有黑压压的一群小脑袋瓜”
......
近日
辽宁省抚顺县交警大队
在路上巡逻时发现
一辆核载九人的白色面包车
硬生生塞进去了19个学生
经调查后发现
司机没有校车驾驶资格
车辆也没有校车标志标牌
该车就是一辆“黑校车”
近些年
尽管正规校车
越来越多
但“黑校车”却依然存在
农村地区
更是“黑校车”泛滥的地方
那么
“黑校车”一直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乘坐“黑校车”有哪些安全隐患?
又该如何彻底取缔“黑校车”呢?
农村“黑校车”泛滥
如何定义“黑校车”?
★“黑校车”是指没有取得相关资格证件、未到交警部门登记或者登记为自用车的、未投强制责任险、本来不属于校方但却非法运营来接送学生的车辆。“黑校车”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并且经常发生超载现象,对学生的安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农村地区是“黑校车”存在最多的区域。随着农村孩子到城镇读书越来越多,农村与城镇之间每天往返的需求滋生了“黑校车”这一行业的兴起。
“黑校车”最为典型的特点就是超员,此类事件频发,超员的人数令人瞠目结舌。
一辆7座车载了23人
今年十月份,河北省廊坊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直属二大队执勤交警驾驶警车巡逻至辖区某村村口时,叫停了一辆行驶中的小型面包车进行检查。当驾驶员靠边停车打开车门时,车内挤作一团的数十个小孩子让现场执勤人员大吃一惊。
经核查,该小型面包车核载人数7人,实载23人,除驾驶员和一名副驾驶外,其余21个全部是小孩子。面包车后排所有座椅均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简易的长椅。车内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年龄最小的孩子还不满三周岁,超员程度已达到200%以上。
一辆9座车载了22人
今年九月份,四川省雅安市公安局雨城区分局晏场派出所民警在巡逻中发现,一辆小型普通客车存在严重超载现象。经现场核查,该车核载人数为9人,当日实载22人,载客超员144%,其中21人均为幼儿园学生。
一辆6座车载了17人
今年九月份,福建福州交警在巡逻时发现一辆校车,经查,发现该车核载6人,实载17人,超过核定载客人数,且该车未按照规定取得校车标牌。
一辆7座车载了18人
今年三月份,交警在广西南宁006县道坛洛镇路段截获一辆面包车。民警打开车门检查发现,面包车后排座位已被拆除,目测有十几名幼儿挤坐在加装的矮长凳子上。经交警清点,该面包车核载7人,实载18人,其中16名幼儿,超员达157.14%。
“黑校车”安全隐患有哪些?
“黑校车”之所以被称为“黑”,除了因为它没有相关资质外,其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超载严重,易发生事故
车辆如果超过其规定的核载人数,就会导致车辆过重,增加司机在行车过程中的不稳定性,使得车辆惯性加大、制动距离加长,危险性也相应增大。如果严重超员,车辆则极易出现因轮胎负荷过重、变形过大而引发爆胎、突然偏驶、制动失灵、转向失控等。
司机选择铤而走险超载出行,就意味着他要想办法避免被交警抓到。这种情况下,司机往往会采取与交警“捉迷藏”的做法,选择走那些小路、险路,或者超速行驶,这就增加了出现交通事故的风险。
资质不全,维权困难
一方面,很多“黑校车”没有合法的校车运营资质,相关手续不全。有些“黑校车”甚至连交强险、商业险等都没有上全就上路运营。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驾驶员未接受过正规的道路交通法律法规学习和从业培训,甚至没有驾驶证,驾驶技术无保障。
因为车辆和司机的资质不全,往往事故发生后,会针对赔偿等问题出现扯皮现象,最终导致受害人维权困难,利益得不到保障。
“黑校车”为何屡禁不止?
打击“黑校车”非法运营,保护学生安全,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不但公安部门加大路上查处力度,各种政策也不断出台,为彻底取缔“黑校车”采取行动。
2012年4月,我国正式实施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将治理校车安全问题纳入了法制轨道。《条例》提到对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并且公共交通不能满足学生上下学需要的农村地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获得校车服务。《条例》还对校车的资质做了详细的规定:
使用校车应当取得如下许可:
1.车辆符合校车安全国家标准,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证明,并已经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
2.有取得校车驾驶资格的驾驶人。
3.有包括行驶线路、开行时间和停靠站点的合理可行的校车运行方案。
4.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5.已经投保机动车承运人责任保险。
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应当配备统一的校车标志灯和停车指示标志,禁止使用未取得校车标牌的车辆提供校车服务。
2019年11月,校车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2019年第4号预警,提醒各地进一步加大对“黑校车”和校车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广大学生和家长要坚决抵制乘坐“黑校车”。
“4号预警”提醒:
各地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要抓好重点时段、重点路段的交通安全检查和道路安全监控,加大学校周边路面巡逻执法力度,对“黑校车”上道营运和超载行为,实行“重打击”“严惩治”,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责一起。同时,加强对校车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杜绝问题校车接送学生。
2021年2月3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对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提出要求。《通知》指出:
各地要配合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依法实施校车使用许可,规范发展专用校车,坚决清理不符合国家校车标准但仍作为校车使用的载客汽车,明确退出期限,彻底淘汰在用的非专用校车。
要督促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驾乘人员管理,坚决杜绝超员、超速、不按审核路线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
要广泛宣传乘坐非法营运车辆危害和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增强安全意识,自觉抵制“黑校车”,不乘坐未经许可、超员等违法违规车辆,确保上下学交通安全。
除了国家出台政策,各地方政府也不断制定政策来保障学生出行安全。
2015年2月,广东省就公布了《广东省实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办法》,对校车的服务提供者、校车运营单位的设立、校车安全教育培训以及监管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接送小学生及幼儿的校车应当是按照专用校车国家标准设计和制造的专用车辆。
校车应当符合《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广东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和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关于核载人数、外观标识、信号装置、行驶记录仪、轮胎、车身、安全防护装置等方面的普遍性规定。
2016年1月,山东省颁布了《山东省校车安全管理办法》要求:
建立卫星定位监控平台,并保持平台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完好。
随车照管人员维护学生上下车秩序,清点上下车人数,如果发现校车超员等明显妨碍行车安全情形的,必须制止校车开行。
鼓励学生监控人举报违反校车管理的行为。
校车驾驶员必须满足相应的准驾驶车型、驾驶证,并具有3年以上的驾驶经验、年龄在25周岁以上、不超过60周岁等6项基础条件。
政策、法律不断出炉,“黑校车”却屡禁不止,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刚性需求,校车不够
近几年随着农村“撤点并校”和“陪读风潮”的兴起,很多乡村里的孩子转到乡镇学校以及县城读书,上学距离变远,出行需求非常迫切,校车供给端的短板加重了“黑校车”的盛行。
学生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上学路程遥远又缺少基本的公共交通工具,家长也没有时间亲自接送,不坐“黑校车”将面临无法上学的困境。“黑校车”对于农村的广大学生和家长而言,是他们没有办法的办法,迫不得已的选择。
监管缺失
随着公安部门加大了对“黑校车”的查处力度,“黑校车”司机变得越来越谨慎,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偏远的、没有监管的线路行驶。
由于各地方人力有限、取证困难、部门联动不够等因素,对这些偏远的路线没有办法做到全面排查,使得“黑校车”难以被全面监管。
父母安全意识不足
很多父母往往为了图省事儿、方便,不考虑安全因素,就把孩子送到了“黑校车”上,父母的选择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黑校车”大行其道。
如何取缔“黑校车”?
“黑校车”安全隐患众多,取缔“黑校车”势在必行。
01
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校车的资金投入,增加校车数量,提升校车司机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司机选择进入校车行业。
02
学校及有关部门需优化学生接送线路,可以借助互联网相关平台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科学规划线路,让农村的学生可以在合理的集中乘车点上车、下车,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出行。
03
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大查禁“黑校车”的行动力度。针对黑校车存在的执法难、监管有死角、不能全面监管“黑校车”的问题,有关部门应集中力量,开展多部门联动执法,形成监管合力,对这些地区进行专项整治。
04
父母应该提升安全意识,主动拒绝乘坐“黑校车”,对黑校车的存在,应积极主动向学校反应、举报,家长与学校需形成合力,共同保护学生安全。
“黑校车”不安全
别拿孩子生命当儿戏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
应主动承担责任
形成合力
共同抵制“黑校车”
让“黑校车”无处遁形
来源:中国政府网、新华每日电讯、央广网、环球网、澎湃新闻、辽沈晚报、广东省教育厅官网、河北经视、廊坊交警、福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
编辑|仪修稷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