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毅基金:近期地产债交投活跃,但仍需防范信用风险和估值波动风险

时间 • 2025-11-09 16:43:06
风险
债券
地产
收益
市场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近期地产债表现抢眼。

3月,境内人民币地产债一级发行量环比倍增,中资美元地产债也明显回暖。

据悉,不少债券私募机构和一些高净值个人正在入场“抄底”民企地产债。业内普遍认为,近期部分民企地产债确实存在着阶段性的投资价值,而且可能也是今年以来为数不多的高收益投资机会。甚至有投资者表示:“市场情绪好时,一周就可以翻倍。”

但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需提前防范信用风险和估值波动风险。

图据视觉中国

地产债表现回暖

近期,房地产债券市场表现明显活跃。

2022年3月,境内人民币地产债一级发行量为709.57亿元,2月为318.7亿元,3月环比出现倍增。

而从境外市场来看,3月中资美元地产债发行量为23.78亿美元,而2月仅为4.85亿美元。实际上,自去年10月起,中资美元债一级市场发行量已连续5个月低于20亿美元。

明毅基金统计的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地产债交投活跃的事实。数据显示,当前境内地产债存续规模约1.4万亿元,其中高收益地产主体存续债券余额为7041亿元,几乎全部为民企地产公司。

3月境内地产债成交额共计1695亿元,其中低价成交额共计381亿元,分别较1月份升高37%和34%,成交量明显放大,市场活跃度升高。这说明特定投资者参与地产债二级交投热情有所提高。

另据Wind数据显示,目前最热门的债券成交主体前十均为民营房地产企业,从个券品种来看,20融创01、19龙控01、20融创02成为最热信用债,最新成交价均在50元左右。

地产中资美元债也是“涨声一片”。3月份,新城控股债券价格涨幅在30%以上,中骏集团、时代中国债券价格涨幅超过20%,旭辉、合景泰富、龙光、雅居乐、世茂集团、绿地控股债券价格涨幅超过10%。

多重因素提振市场信心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北京某债券私募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赵飞表示:“政策大环境的回暖确实提升了机构的信心。”

蓝石资管投资总监李九如也表示:“近一两个月,多地放宽公积金和利率,放宽限贷限购等,都给地产行业以信心。”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监测,自2022年以来,全国已有超40个城市,从降首付比例、发放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等方面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需求端政策调整力度加大。

从房贷利率形势来看,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其监测的103个重点城市主流首套房贷利率为5.34%,二套利率为5.60%,分别较上月回落13个、15个基点;3月平均放款周期为34天,较上月缩短4天。

与此同时,多地也发布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措施。例如哈尔滨就发布通知称,2018年发布的调控政策已完成其阶段性调控使命,拟予以废止,取消3年限售政策。

此外,一些房企也主动回购股票或债券,提振资本市场信心。

“抄底”民企地产债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目前不少债券私募机构和一些高净值个人正在入场“抄底”民企地产债。机构通过低价买入民企地产债为产品增厚收益,高净值个人则通过场内交易博取高收益。

债券投资者李华透露,“最近好多民企地产债确实很便宜,我买了些准备‘赌一把’。”而买入原因正是诱人的高收益,李华称,“市场情绪好时,一周就可以翻倍。”

对于买入标准,李华表示,“只要便宜就行。对于那些风险较高的企业,买入价每张不超过35元;对于质地稍好一点的债券,我会买快到期的,价格85元/张左右”;“大家基本上都在场内交易,比较好卖,也不会等到期”。

此外,某债券私募负责人透露,“我们根据自己的策略,平衡价格和期限,近期在一款‘固收+’策略产品中配置了一定比例的某优质地产折价劵的部分债券和ABS。从业绩表现来看,这只产品今年以来净值增长6.24%,业绩居同类前列。”

机会与风险并存

对于未来地产债走向,市场认为部分主体确实存在着阶段性的投资价值,而且可能也是今年以来为数不多的高收益投资机会。

但同时市场分析也指出,目前的地产债,特别是民企地产债,不应因政策变化、价格上升而认为机会大于风险。因此,机构在标的的选择上格外谨慎。

4月6日,善择控股(深圳)总裁、(北京)堡利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杨萍则在中国债市电台的专访中表示,过去的一个季度和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高收益债主要的投资机会还是在地产债。

杨萍分享了两个观点:第一,地产债的机会大于风险。第二,结构性的机会大于全面的反弹。也就是说对于重点标的要精挑细选,而不是搏全面的反弹。“对于政策端来讲,我们认为无论站在货币政策,还是针对地产产业这一块去进一步放松政策,对于地产债都是一个利好。但我们对于整个地产未来基本面是否有大的反转,并不是极其乐观。”

对民企地产债,明毅基金也认为,需要提前防范信用风险和估值波动风险。

一方面,信用风险需要防范。当前房地产民企仍然面临融资端遇冷、销售端尚未回暖的情况,二者叠加导致现金流状况不佳,市场出清仍在进行。有的房企已经出现展期后的二次违约。

另一方面,估值波动风险也不能忽略。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地产债券价格波动性大幅增加。此外,高收益地产债存量规模的增大,吸引了大量市场博弈资金的进场。这些资金多基于特定舆情信息开展投资行为,但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及确定性很差,投资者换手频繁,高收益债市场的波动性已可比肩股票市场。

综合自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覃汉投资笔记等

编辑陶玥阳责编任志江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