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七普”评论③丨总和生育率1.3意味着什么?
如果低生育率维持下去,那么负增长的点就会早到。如果“适度生育率”能够奏效,也有可能把人口负增长的年份适当推迟。
今天,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布的两个数字引起关注:2020年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总和生育率1.3,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研究生育率时提到的“超低生育率”,也就是说已经到了超低生育率的临界值了。
笔者的个人判断是,我们人口零增长或者人口负增长的时间点,可能会比我们原来预期的要早。原因很简单,就是原来预期的未来生育率有可能在1.4/1.5上下,现在只是1.3的生育率,那么提升生育率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由此看来时间节点可能会提前。
根据人口发展的规律来判断,人口负增长是未来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按照人口理论来说,如果说总和生育率(即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孩子数量)大于2,社会的总人口就会是一个扩大再生产趋势,人口总量会不断增加;如果总和生育率小于2,社会的总人口就会是一个减缩再生产过程,人口数量经过一定的惯性作用之后,它就会转为减少,抵达负增长;如果总和生育率等于2(也叫做更替水平),那么人口长期的趋势就是不增不减,叫简单再生产。但社会实际的总和生育率水平是比2略微高的,在我们国家大概是2.08左右,因为生育的孩子需要存活到其生下一代的年龄,中间还要考虑死亡因素。
根据这个标准来判断,现实当中我们的总和生育率在1991年就达到了2.09的更替水平。从1992年开始,我们的生育率水平就一直低于更替水平之下,缓慢减少。在“二孩”政策放开以后,我们的生育率曾经波动到1.6—1.7,但随后又回落。“七普”公布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3,倒推的话,也就是说从1992年起,中国的人口内在增长率就已经由正转负了,就已经开始积累人口负增长的惯性作用了。
一旦人口正增长的惯性作用消除以后,现实的人口总量就会由增加转为减少,进入人口负增长的时代。根据人口发展的规律来判断,我们负增长的惯性力量已经积蓄了30年,那么数据上的人口负增长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肯定会到来。
它什么时候到来?根据现在1.3的低生育率水平来说的话,它很有可能就在2025年前后会到来。但我们“十四五”规划中提到,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如果说政策能短期见效的话,也可以判断未来的2025年到2030年之间人口出现负增长,这也可能是一个符合规律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低生育率维持下去,那么负增长的点就会早到。如果“适度生育率”能够奏效,也有可能把人口负增长的年份适当推迟。
作者原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