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长征八号火箭动力团队:跬步千里,或将迈出发动机可回收第一步
2020年12月22日12时37分,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试验,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实施,火箭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搭载的5颗试验性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相关卫星载荷将对微波成像等技术进行在轨验证,开展空间科学以及遥感、通信技术试验与应用。
▲长征八号火箭腾云而起、直冲云霄。(史悦摄影)
得到这一消息后,长征八号火箭动力系统指挥员张清波激动地说道:“长征八号发射成功,或将迈出我国运载火箭发动机可回收的第一步!”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新技术的应用者,火箭动力系统在火箭各系统、各器件、各岗位的通联应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不仅验证了我国运载火箭首次可变推力调节技术,更对未来发动机可回收探索迈出了第一步。
▲任务成功后,科技人员纷纷庆祝胜利
新型号火箭成功首飞
将为迭代实现运载火箭发动机可回收提供更多经验
据了解,考虑到后期运载火箭低成本、多次数发射,火箭变推力技术是必须攻克的难关。为此,火箭动力系统贴合任务特点,首次采用芯级节流、火箭变推力方案,在火箭发动机、增压输送、结构分离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优化火箭运载能力,调节发动机工作功率,为后续发动机回收打下基础,并实现最佳的动力分配。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垂直总装厂房
“通过节流阀控制燃料流量,这是长征八号火箭首飞的关键步骤和新的挑战,也是本次任务的最大亮点。”动力系统操作手宋扬说道。
对火箭动力系统而言,长征八号成功首飞也是该系统在执行多样化任务能力方面的突破。动力系统指挥员张清波介绍,长征八号首飞不仅完善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还对未来运载火箭多任务需求的适应性能提供更多选择。此次任务,在验证测发体系的同时,也培养出了新的测发队伍,将为迭代实现运载火箭发动机可回收提供更多经验。
▲火箭动力系统团队缩影
动力系统全程跟踪火箭生产交付全过程
争把风险降到最低
采访中,动力系统指挥员张清波坦言,在前期与嫦娥五号发射任务并行、资源分配紧张的条件下,取得这个成绩十分不易。面对新团队碰上新火箭的现状,团队磨合成了最棘手的问题,张清波充分酝酿后,优先选拔了一批技术能手,科学合理分配人员架构,重新修订岗位文书,不仅加快了团队间的磨合,还对操作手综合能力提升起到了帮助。
为确保火箭成功发射、万无一失,火箭动力系统的成员们前期历经数次演练,做了充分准备。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发射任务中,团队还在以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经验的基础上,对火箭动力系统的设计、制造、测试进行再分析、再验证、再优化,力争把风险降到最低。
▲操作手张生茂正在检测漏率
此外,从火箭的生产到最后交付,动力系统也全程跟踪,对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火箭进场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测试,确保任务过程和结果双圆满。
高密度发射任务下,文昌航天人从未停歇,不断刷新着镌刻在太空的新高度,日复一日地在腾飞火光中寻求价值,他们把“成功胜战”作为最高使命,深入骨髓、融进血脉,义无反顾地投入进航天事业当中。如今,火箭已经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他们也将会把这一步走得更长更远。
▲以老带新,加快新体系磨合
通讯员唐阳魏后福胡雷鸣红星新闻记者张炎良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