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取暖,警惕“温柔的伤害”!
随着寒潮一波波来袭
不少地方开启“速冻模式”
于是各种“取暖神器”纷纷亮相
站着贴上暖宝宝
坐着开上取暖器
躺着铺上电热毯
实在是美滋滋~
但取暖设施使用不当
也会带来不少安全隐患
冬季可是低温烫伤的高发季节呦
那么
什么是低温烫伤?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受伤后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
01
温柔的陷阱
前几天,江苏省南通市的王先生睡前把热水袋放脚下,一觉醒来左小腿烫出一个水泡,他自行挑破并涂上药膏,没想到创面越来越大,出现红肿和剧痛。他就医检查发现,竟因“低温烫伤”造成了三度烫伤!由于损伤已深达皮下组织,创面超过10厘米,王先生不得不接受了植皮手术。
而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个例。2023年12月25日,江苏无锡的陆女士睡前将已拆开快20分钟的暖宝宝放在腿边,醒来后发现小腿被烫起水泡,长约4厘米。
进入12月以来,低温烫伤的事件频繁发生,近期医院接诊的低温烫伤患者明显增多。每年的冬天都是低温烫伤的高峰期,光是由热水袋造成的低温烫伤就占了其中两成,另外“小太阳”、电热毯甚至艾灸条造成的烫伤事件也比比皆是。
02
无知无觉的“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热源,造成皮肤损伤。各类取暖物品的使用不当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只要44℃、持续6个小时就可能出现低温烫伤。
看看下面这张图,50℃的温度持续接触5秒人就会感受到不舒服,随着时间延长,对皮肤的伤害程度加大。
(图源: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
比如热水袋造成烫伤的温度为40℃-65℃,人在这样的温度下往往感到很舒服,但时间长了,热能从表层悄悄向深部组织传导,造成伤害。
当人们碰到高温东西时,会一瞬间感到疼痛自然躲避,接触时间并不长,这种烫伤往往只是一度或浅二度烫伤,大多能自愈。
而低温烫伤则类似“温水煮青蛙”,接触的部位会逐渐适应慢慢升高的温度,大脑并不会发出“躲避”指令,等到发现时往往比较严重,多表现为皮肤红肿、水泡、发白。人们感到痛时,真皮深层、皮下深部组织已发生损伤,如果处理不当,严重的会发生感染、溃烂,甚至长时间无法愈合。
(图源:CCTV2财经频道)
03
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
市面上常用的取暖设备,基本都能达到40℃-50℃的平均温度,而这正是低温烫伤的“高发范围”!
(图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婴幼儿、老年人、瘫痪病人或醉酒者,往往因感觉反应较迟钝,成为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尤其患有糖尿病或瘫痪的老人,其神经功能受损,末梢循环障碍,对热和痛觉不敏感,在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取暖设备时,稍不留神就会引起低温烫伤。
另外,女性在痛经或手脚发凉时,为了更暖和,会将暖宝宝直接贴在皮肤上,这也很容易造成低温烫伤。
04
如何避免低温烫伤
1、使用热水袋、暖宝宝等取暖时,最好不要直接接触皮肤,外面要裹上一层毛巾之类的物品。
2、电暖器离身体一米,经常变换电暖器位置,避免长时间、近距离、单一部位照射导致低温烫伤;电暖器上不要覆盖物品,远离易燃物品,以免发生火灾。
3、选择电热毯时应注意产品质量,避免温度设置过高,避免通宵使用;注意电热毯的使用期限,建议不要使用超过六年。
05
烫伤急救,牢记五字真诀!
烫伤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接触时的最高温度和接触时间!所以记住:脱离热源,迅速降温。
如果不小心烫伤,要迅速开启“冲、脱、泡、盖、送”五大急救步骤。
一冲:当发生烫伤事故时,要尽快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处至少20分钟以上,以降低皮肤表面的热度,减少对皮肤的进一步损伤。
二脱:充分的冲洗后,在冷水中小心移去衣物。如果伤口与衣物粘在一起,要小心剪开,避免强撕。
三泡:疼痛明显的,可持续在冷水中浸泡10-30分钟,用于缓解疼痛。
四盖:用无菌纱布轻轻盖住患处,如果没有纱布,可用清洁干燥的毛巾代替。切记不要用有毛状、絮状的物品覆盖,避免与伤口粘连。
五送:赶紧送医院医治!再次强调:不要私自涂抹任何物品,交给医生!
小编温馨提示
冲洗的时候凉水就好
不要用冰块
容易把皮肤冻伤
更不要私自涂抹任何东西
老鼠油、酱油、牙膏
红药水、紫药水等偏方
千万千万不要涂!
来源|北青网、上观新闻、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极目新闻、湖北消防等
编辑|王逸清(实习)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