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升级成为乡村家庭新负担,“烧钱式”教育怎么治理?

时间 • 2025-07-31 21:44:51
农村
教育
城里

暑假临近尾声,部分农村孩子的“第三学期”相当繁忙,村里的到镇里,镇里的去区里,区里的赶到城里补课。一个暑假下来,进城补课给部分农村家庭带来不小的压力和负担。如今,在孩子教育上烧钱投入已不再是城市的专利,一名乡镇老师认为,“剧场效应”已经蔓延到了农村。

为补课,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里亲戚家

今年暑假,南京的郑女士给女儿报了英语、钢琴、游泳3个辅导班,还参加了研学团。本来已经忙得团团转,老家的表妹又带着小升初的儿子赶过来,想趁着暑假补补英语和奥数,提升成绩。表妹认为,镇上的补习班水平低,城里机构多、水平高,一定能把孩子教好。

祖辈都是渔民,如今在大运河边经营渔家乐的小马哥为了孩子补课,也很奔波。暑期原本是生意旺季,夫妻俩却还要每天从村里到城里往返40分钟,轮流接送孩子上培训班。老大补了数学、英语,老二上拼音、英语和钢琴等课程,不算其他路费油费餐费,光学费就交了1万多元。

随着农村家庭对下一代的教育日益重视,课外补习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归根结底,是生活改善了,大家的眼界也不一样了,感觉城里的教育资源更有优势。”一位乡镇干部说,尤其是升学的关键时期,家长们也是搏一搏,毕竟很多知名的教辅机构都没有开到村里来。

在一些经济强县、强镇,各种品牌的培训机构齐聚,补习市场十分红火,但在更多乡村,这一资源并不富集。

农村家庭暑假的奔忙,为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提供了鲜活注脚。记者在基层了解到,“可以到村里上班,但必须到城里上学”,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家长的共识。

“村里想去镇里,镇里去区里,我们这些新区、开发区的就往市区送。总觉得一代要比一代强,靠什么?靠教育。”一名公务员说。

大规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减少和农村“撤点并校”,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的教育格局可以概括为“城挤、乡空、村弱”。当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城市化的比例大大超过常住人口城市化的比例,大量农村学生“进城上学”的现象十分突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王雄认为,校外培训热的“剧场效应”在农村进一步蔓延和恶化,导致乡村家庭负担进一步加重,并且容易扭曲教育观念,片面重视考试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