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要公平!他们的声音,影响着“农村娃”的未来
农村教育发展相对薄弱,是我国教育公平推进中存在的核心待解矛盾。由于农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源匮乏,农村教育很难实质性利用好信息技术优势,去弥补城乡教育的差距。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2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
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教育安排,回应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多条关键信息,也引起了代表委员热议。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推动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仍需攻坚克难。那些尚未实现均衡发展的县,主要分布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基础差、保障弱,要啃掉剩余的“硬骨头”,仍需将政府履责作为关键,有效压实责任,统筹整合资源。让贫困地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能获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对此,刘希娅提出,在新时代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需要充分释放基层活力,改变“一刀切”的教育治理方式,赋予基层更多探索空间,更加精准地实现教育资源供给,越精准越公平质量越高。
要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资质孩子的差异化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的教育。具体到教育投入上,要从过去规模化投入转向内涵式投入,侧重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
5月22日,被称为“寒门扩招”的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招生,连续第七年出现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要在这方面扩大规模?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大学生比例下滑,贫困县多年没有考生进入顶尖高校成为常态。
对此,孙宝国提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整体上已经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北京、上海等地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招生规模。
这既是国家战略,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在扩大,完全可以做到在不影响其他地区招生的情况下,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让高等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张改变命运、去往光明未来的“通行证”。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中副校长贺颖春
目前,我国有的中西部省份的县城高中存在生源流失、教学质量偏低等突出问题。加强县城学校建设迫在眉睫。
对此,贺颖春表示,在甘南民族地区县城学校的普遍特点是:学校分散、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学段跨度大,牧区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逐年提升。而和教育发达地区相比较,还是有一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贺颖春提出,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协同发展力度,推动县城学校教育内涵发展,发挥好县城学校在民族地区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使民族地区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教育
教育发展具有长期性、效果延迟性以及价值潜隐性等特点,成果的显现,并不是一朝一夕。但仍要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
从小有志向,长大有机会。让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惠及每一个孩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基础保证。
来源:新华网、南方周末、央广网
编辑|李宜晓
责编|康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