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观察丨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中央为何再提“有效市场、有为政府”?

时间 • 2025-11-16 07:31:57
政府
统一
市场

“全国统一大市场”来了。

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简称《意见》)对外发布。其中提出了“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工作原则,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意味着,在本轮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中,市场、政府的功能不仅不能缺位,且要“有效”“有为”。

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则强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此时再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何深意?两者将如何分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又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有效”与“有为”的边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各界讨论的经典命题。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方显仓教授提到,能否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间的关系,一直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两者的边界在不断调整。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方显仓教授

事实上,这种调整是有路径可循的。

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此后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实现重大突破,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从“基础性”升级到“决定性”,意味着市场作用的提升,背后的潜台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减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一个重要的工作正是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在方显仓看来,市场机制建立的前期,政府介入的程度的确要深一点,这是由需求所决定的。他提到,一些市场的建立是需要基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制度建设等前期投入的,比如,我国提出的南水北调,预计将解决4.38亿人的用水问题,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

“这类投入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如果从纯市场化来看,并不符合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运行逻辑。”方显仓说,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作用不仅仅是计划和调控,甚至远远涵盖了市场目标,“不仅要保证市场机制的运转和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还要保证其他非市场的分配和福利目标”。

与此同时,建设统一大市场首先特别强调基础性的制度和规则统一,尤其是《意见》明确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以及社会信用,“要先把基石夯实了,然后再疏通血管,改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等”。

但有效市场依然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场——方显仓强调,在理想的统一大市场中,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制定、维护和完善规则,在经济社会充分发展、制度完善的情况下,要充分给予市场主导权,“政府要从生产型政府转型为服务型政府,应放尽放,应管尽管”。

不过他也提醒,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将会持续动态调整,因为再超前的制度,也会慢慢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如果是政府一直守住静态的边界,要素和资源流动一定还会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所以,有为政府绝不是空话。”方显仓说,需要保持警惕,随时根据市场变化重新修正。

不平衡的区域

当然,这个经济领域的重磅信号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支持者从中看到了持续深化改革开放的积极信号,也有声音担心“统一大市场”将把市场经济带回计划经济,甚至还出现了“全国供销社”等说法。

在方显仓看来,这是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误解,其本质是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破除阻碍市场发展和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全国一盘棋,要素自由流动并能够获得最优配置的大市场。

也就是说,市场体系不是由政府配置的,而是由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机制的一种经济体系。

但他强调,过去长期实施增长速度追赶的战略,采用了政府的介入,“虽然见效快,但也有副作用,所以更加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副作用之一,就是当前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统一”的反面是“分割”。上世纪末,胡鞍钢提出了“诸侯经济”,他发现,城市间可以通过设置区域关卡、征收额外罚款等问题,形成经济、卫生、教育等系列壁垒。

去年底,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提到,我国市场体系仍然存在制度规则不够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

方显仓指出,地方保护和垄断增加了交易成本,所以此次《意见》明确了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等任务。

“这并非提升政府的参与度,而是厘清职责,划清界线范围。”他说,要从规范、竞争、开放这些角度去理解,要通过制度和规则的统一去实现,此时,需要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或倾斜性投资等机制,实现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并形成鼓励商品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动力。

此外,《意见》还试图通过优先推进区域协作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开展“统一”——比如鼓励部分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当然,“统一”背后,也不是“平均主义”的大市场。方显仓强调,统一大市场是一个“相对”标准,全国大市场和地区市场的一些差异是被允许的,关键是要有明确且有效的分工。

“此时仍需要政府介入,让市场在全国范围提高效率。”他说。这意味着,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能发挥出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题。

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

事实上,不平衡还体现在更多方面。比如眼下,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能源市场、以及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一旦放开,容易产生虹吸效应。

方显仓指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要点是生产要素市场,而当前的问题是生产要素市场的分割状态,劳动力跨地区的自由流动仍然没有畅通循环。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础条件是人口可以跨区域流动,而人口流动的本质是人力资源配置的重新优化过程。”他提到,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流动对我国全局均衡发展是好事。换句话说,政府资源可以发挥到应该提高效率、解决市场失灵的地方去。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要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包括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等六个方面。

方显仓强调,传统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技术和数据市场的统一是一个重要讯号。他提到,随着大数据发展进入新时期,可以明显感受到,数据和技术已经出现垄断现象,并在一些地方形成了割据格局。“比如在此次疫情中,这种割据或垄断可能会造成较大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让数据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起来,实现技术和数据市场的‘统一大市场’,这也对未来全球范围内抗击疫情有重要作用。”

此外,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过去我们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正在转向培育新型产业、产业升级的供给侧管理,“过去两头在外强调出口,现在重点强调国内统一大市场”。

“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本质就是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方显仓说。他进一步解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潜台词是要推动市场不再依赖西方国家,同时,关键核心环节的技术也要自主开发、自立自强,而不是过度地依赖西方国家,这都要通过建设和完善国内统一的市场来实现。

也就是说,透过中国的市场需求,能够有效地拉动和促进中间产品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这也是后疫情时代形势下,提升国家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关键之举”。

红星新闻记者邹悦图据受访者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