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批援鄂医疗总组长喻成波:尽最大努力降低重症患者病死率
作者丨陈红霞
喻成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师从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家李兰娟院士。从业20年来,喻成波一直从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曾经参战2003年的非典,并经历过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诊治工作。
1月25日大年初一的凌晨一点,正在医院值班的喻成波接到通知,浙江省正在组织首批援鄂紧急医疗队,准备支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地武汉市,来不及回家收拾行李,来不及告别。当天,喻成波直接奔赴武汉。次日凌晨3点,喻成波一行所在的医疗队辗转两次火车抵达武汉,他们团队临时接到的任务是: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四人民医院硚口院区的两个病区。
抗疫37天,喻成波所在的医疗队推进浙江特色的救治方案,大幅降低了重症患者病死率。一个多月来,他们连续作战,没休息过一天。
3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浙江首批援鄂医疗队医疗总组长喻成波,他向我们忆述了他与新冠病毒的抗争的这37天。(下文第一人称为喻成波)
整建制接管病区
我所在的医疗队是浙江省援鄂医疗队的首批团队,也是全国最早出征武汉的队伍之一,团队共有135名医护人员和6名管理人员,医疗成员分别来自感染科、呼吸与危重症、重症医学等科室。
刚到武汉,确实觉得比较难。那时的武汉感染人数较多,当地医护人员也有因前期防护不到位出现感染。刚接管武汉四院的病区,四院部分同行留守,跟我们进行对接,协助我们熟悉病区流程和病区的具体情况。说实话,当时心里有些忐忑,好在四院的同行们及时和我们认真细致地沟通。
我们所接管的两个病区是在春节前紧急改造出来的,政府计划征用整栋楼来救治患者,但武汉市第四医院以外科见长,本不具备传染病医院的设置,只能边改造楼层边开始接受病人,因医院在老城区中心地带,虽然经过各种努力,但因地理位置限制了改造成负压病房的条件,所以在收治危重症尤其是需要做气管插管或ECMO的病人,硬件条件有所欠缺。
尽管如此,1月28日,我们正式整建制接手武汉四院的两个病区,管理整体床位数量从70余张增加到目前三个病区的110张,一般的隔离病房人员配置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比例为2-3:1,我们几乎达到了1:1。至今我们坚守的时间已经37天,还没有正式轮休。
当时的病区虽有物理空间上的分区,但刚开始收治病人布局不太合理,所以在我们进场后将病区的消杀、隔离等从整体上重新布局、调整,为后续患者的合理诊疗做好了准备。当时市民对疾病的认知不深,在医疗程序上有不符合临床规范的情况,且有部分陪护的人员在病房。于是我们把功能分区更加明确细化,严格把确诊、疑似患者分开,想方设法把病区的陪护家属劝离,避免交叉感染。
诊疗情况逐渐改观
刚进驻时,发热伴有肺炎的病人挺多,当时的情况是有大量的病人等待床位住院。且当时核酸检测能力不足,每天能检测的名额偏少,满足不了临床检测的需求,但救人更重要,所以针对有些病人还没有等到核酸检测,根据肺部CT等检查,凭借临床经验和专家讨论后果断开始按照新冠肺炎治疗。随着国家政策的强化,中央指导组及武汉市指挥部指示加大力度应检尽检,国家检测新冠肺炎资质下放,三级医院扩大到只要有P2实验室条件及运输标本资质的均可以检测,武汉市第四医院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所有患者都可以满足检测需求。
最开始收治患者的时间大多数在晚上进行,对于刚到武汉的医疗队来说,压力很大。此外病区的病人也有恐惧的心理,因为有些病人家庭有聚集性发病的情况,甚至有的患者家属已经因新冠肺炎不治。
我经历过2003年SARS,也经历过禽流感,作为一个感染科临床医生,我本人并没有惧怕和惊慌,但一起来武汉抗疫的队员们涉及到多个科室,还有些年轻的医护人员,他们都没有经历过重大疫情,且一下子看到这么多病人,心情还是很沉重的。因为有些患者病情经历时间偏长,没有及时住院,导致初期阶段武汉重症患者偏多的情况。
我们充分利用浙江队的5位院感专家,给医护人员做好充分的院感培训,做好个人防护,务必做到避免医务人员被感染。队里也请了心理兼职医生,如有必要可做心理干预,以减轻队员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另外,给大家做好科普知识,加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包括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持续了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医疗队队员的心里都平静下来了。
快速提升救治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SARS、禽流感不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临床表现也不尽一样。青壮年、成人发病大多比较轻,老年人如有一些合并症则容易重症化,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初期的临床症状轻微,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迅速加重。
武汉的总体死亡率高于全国,主要是病人数的基数大,且部分患者接收住院治疗的时间偏晚,没有进行早期干预。此外,患者救治需求大,疫情集中爆发,医疗资源平均到每个患者头上则有限,导致了这样一个结果。因此,国家和湖北省采取了超常规的举措,加大全国的医疗队的支援力度,希望尽早救治,提高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湖北之外的省份,死亡率低得益于全国各省都高度重视,集中很多医务人员来应对患者,治疗时间早,因此治疗效果好。
从全国来看,武汉的医疗力量其实是比较强大的,这里名医云集,而且大医院、三甲医院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常规条件下医疗救治能力没有任何问题,但此次疫情来的很突然,患者太多。回想起刚到武汉的情况,主要是疫情集中爆发后对城市医疗系统的冲击,造成这些医院和医护人员“超负荷”。
在重症救治方面,浙江队认真总结并实践了李兰娟院士团队的“四抗二平衡”的特色经验。四抗是抗病毒、抗继发感染、激素抗炎治疗和抗免疫低下治疗,二平衡是保持水盐电解质平衡,保持机体的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平衡。这是一个比较系统化的诊疗措施,根据病情选择相对差异化的治疗方案。
武汉疫情形势逐渐好转,临床收治的病人慢慢减少,已经出现床等人情况,110张床位从几天前开始有空位,治愈出院的病人逐渐增多。床位的问题也随着应收尽收政策推进,局面得到了扭转。
截至目前,我们收治了超过230位患者,大部分都是病情偏重的患者,我们形成了特色的浙江治疗经验,治愈率提高,降低了病死率,目前已出院患者超过了140人。对危重症患者,因不具备进行气管插管负压病房的条件,还是需要联系有条件的医院转院,但我们的目标是为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作出浙江队更大的贡献。
所谓少数的“复发”不是复发
患者出院的标准主要是执行国家的标准,就是患者无发热、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CT吸收好转,两次间隔24小时的核酸检测都呈阴性。但临床上核酸检测阴性不代表患者就真正治愈,因为受到采样的深度、采样的手法、采样的时间等影响,检测结果有假阴性的可能。一般来说,采集的样本是下呼吸道的分泌物,阳性率则会高一点。此外,因新冠肺炎患者较多不咳嗽,所以取呼吸道分泌物困难。也就是说,如果检测阴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是真正核酸阴性,可能病情还并未达到临床治愈。少数患者达到当前的出院标准时,但实际上病情也有可能进展的情况。
所谓出院后核酸检测转阳的患者,不用担心和恐惧,不代表他的病情加重。我们在临床上曾出现过两例患者在出院后,核酸检测再次转阳的情况,但事实上患者的临床症状轻微,病情也并没有加重,所以我们的总结是:少数患者的病程会较长,需要更长时间的检测病毒及针对性治疗。遇到这种少数情况,我不认为这是复发,要判断一种疾病会不会复发,一般需要好几个月,但这次疫情总共才一两个月时间,所以还不好判断是否有治愈后再复发的可能性。不过按照SARS的经验来看,患病后再复发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