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话直说丨马立明:奥运记者离专业性越来越远了吗?
如果不能将心比心地理解运动员,真正去了解他们的拼搏过程,那自然难以提出走进运动员心坎的问题
第33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巴黎法兰西体育场落下帷幕,本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收获40金27银24铜,创境外参加奥运会最佳成绩,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们无疑是这场盛会的主角。而同时,引发关注的还有场外的记者们,他们第一时间向读者和观众传递了奥运赛事。但其中也有个别记者提问引发争议,比如一些与赛事无关的问题、体现出的“泛娱乐化”,被网友认为“不专业”。
体育报道,什么变了
在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头十年,中国体育新闻曾经迎来“黄金时代”,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等一连串大型主场赛事,让中国体育记者得到充分锻炼,当时出现了一波具有专业性水准与文字才华的体育记者、编辑、评论员等。在体育市场化的推动中,体育报刊也迅速成长,比如《体坛周报》《南方体育》《篮球先锋报》《体育画报》等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我当时作为一家报纸的体育版编辑,参与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南非世界杯足球赛的编辑和统筹工作。不敢说当时体育记者的专业水准一定比现在高,但他们都在不断积累经验中。
当时,一些具有合作性的“行动者联盟”已经建立了起来,为了增强时效性与专业性,报社、电视台之间也进行合作,打造了一些“共同体”,比如捷报联盟等,这能够大幅提升体育报道的专业性。此外,媒体还会尽可能地进行社会动员,邀请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担任评论嘉宾,从而提升专业水准。
在国际赛事中,会看到满头白发的外国记者在采访,他们往往都有十年以上的体育赛事经验,新闻嗅觉、专业性与文字水平无需置疑。更重要的是,他们多数与运动员的关系比较好,像老朋友一样。他们之间不仅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关系,既有横向的老熟人关系,也有纵向的了解加深,了解赛事也了解运动员本身的进步过程。
互联网的发展,让一些传统媒体加快部门和业务调整的过程,一些体育记者在此期间分流。毕竟奥运会、亚运会这些赛事,几年才有一次,尤其在地方媒体,体育新闻部可能变得可有可无。体育媒体圈处于动荡状态,记者要面临“转行”的考验,别说进行专业性的打造了。
我一个朋友的案例就有一定代表性。他原来是一家报纸体育版的编辑,2003年入职,从事了15年的体育新闻,参与过的重大赛事报道数不胜数。但随着版面的减少,他面临“无版可编”的困境,只好接受了分流,在2019年成为经济部记者。虽然他适应了新岗位,也屡有佳作,但也意味着一位拥有多年体育赛事报道经验的资深编辑,退出了体育圈。
同样,传统媒体中不少具有一线经验的老记者、老编辑、老解说员,也离开了熟悉的岗位,开始挑战全新的生态。一些人拥抱了互联网,但依然从事着心爱的体育新闻行业,也有人离开了体育新闻行业,开始了新的探索,比如创业、去企业做公关、继续深造、到高校当老师等。如此一来,传统媒体会遭遇一定的“空心化”。
更专业、更丰富、更具人情味,始终不变
社交媒体的发展让传播逻辑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面临流量逻辑的挑战,也需要吸引粉丝、“讨好”受众。如果记者总是被要求撰写10万+的稿件,如果编辑需要采取“标题党”的方式吸引受众,这样难免会让媒体处于“自我矮化”当中。
体育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变得被动,当他们进入舆论场,与网友交流,试图积累更多的粉丝,结果却可能以“互骂”收场。比如一些解说员在讲完一场球后,不时收到网友们的“问候”。不可否认,“黑红”也是红,不乏一些人“越战越勇”,在挨骂中成为顶流。德国电视评论员迪特马尔·哈曼算是比较典型的案例,他是曾经为国家队立下过战功的球星,但在跻身媒体圈后经常发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引发全世界球迷的关注,也积累了大量粉丝,让人感慨“哈曼是懂流量的”。然而,这肯定不利于网络生态的建设。
与此同时,运动员的传播生态也在发生变化。社交媒体上,不少运动员是球迷偶像,他们很快成为粉丝数十万的网红。诸如C罗和梅西在全世界已经拥有5亿粉丝,俨然是一个“超级媒体”。运动员不再像以前那么依赖媒体,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网络“顶流”,主动通过社交媒体发声,甚至还有人用自己的账号与媒体叫板。此消彼长,体育记者在采访中越发显得弱势。
培养专业的记者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时间、耐心,也需要制度的支撑。如果一名体育记者要策划各种专题,又要剪片子拍视频,还面临经营的任务,那么他的专业性显然很难提高。加上面临的考核任务,他们只能选择一个“性价比高”的角度。
此外,目前一些体育记者也无法做到与运动员真正对话。竞技体育是比较坎坷的职业,整个生涯中,运动员的高光时刻可能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与失败为伍。除了几个明星队员外,很多运动员都是默默参赛,默默告别。当记者在围着金牌得主采访时,有没有多问一下落败的选手?
有位老记者曾经说过,体育圈之内,运动员都惺惺相惜,输了也会拥抱。但媒体不能太功利,只关注冠军,那些没拿到名次的选手其实很尴尬。有一位退役的运动员曾说过,“当我错失奖牌的时候,记者们从没有出现过”。历届大型体育赛事报道中,要说媒体对失败者都没有进行采访和关注,那肯定不客观。但从比例来看,可能有一定差距。老记者和退役运动员的话,至少提醒了当下的记者们,如果不能将心比心地理解运动员,真正去了解他们的拼搏过程,那自然难以提出走进运动员心坎的问题。
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中,媒体关注了“没有金牌的他们依然闪闪发光”,引发了网友的认可与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读者和观众对媒体的期待很高,更专业、更丰富、更具人情味,应该是体育报道始终追寻的。
作者马立明/高校教师、前体育新闻工作者(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栏目立场)
编辑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