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付费1.58万调研深圳女工?别把“凝视”变生意
急功近利的视角,可能无助于解决一个社会议题,只能把“凝视”变成一门生意。
1990年,电视剧《外来妹》火遍大江南北。这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让很多观众深受触动,人们记住了杨钰莹演唱的主题曲,也看见了从贫穷地区到广东工厂打工女性的真实境遇。31年过去,广东女性打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如何?生活有哪些改善?又面临哪些真实的问题?关注这一群体的生活,仍然具有特别的社会学意义。
然而,个别关照女工的镜头似乎变了味。近日,深圳某留学机构发布了一则广告,宣称学员付费1.58万元,就能报名参加一项“女工赋权项目”。
细究此项目的内容,却不免令人疑窦丛生。“调研”地点,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电子厂、纺织厂。“围观”对象,是流水线上的女工。而所谓的调研,只需一周时间,参与者就能拿到一篇“调研报告”作为项目的“学术成果”,一封导师的“推荐信”,一张“项目结业证书”。
浮皮潦草的参观,徒留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纵览这则广告,每人交纳1.58万的费用,更像是一笔生意,一手交钱一手买“履历”。
在这一过程中,机构可能赚得盆满钵满,学生有了“亮眼”的调研经历,就连被参观的工厂或许也能从中获利——按理说他们不会平白无故将厂门打开,随意让人参观,说不定也有某些环节上的人坐收渔利。唯一“受损”的,应该就是那些被“围观”的女工。她们很可能并不知情,蒙在鼓里就成了他人的“调研对象”。
让人生疑的是,这种调研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是事先预制好的观点、粗乱填写的数据,不仅可能影响报告的真实性,还可能得出南辕北辙甚至影响决策的报告。
引发舆论关注后,机构以及关联方反应倒快,发文道歉并宣布项目停止招生。据悉,项目中提及的导师已严正声明自己毫不知情。至此,公众似乎得到了一个解释。可是,网络上也有“圈内人”介绍,此类操作并非孤例。公众也不免怀疑,类似的调研和“围观”,会不会以更隐蔽的方式继续开展下去?
其实,对学生群体而言,深度参与社会议题,近距离接触女工的日常生活,感知她们的梦想与奋斗,了解命运的无奈与起伏,有助于摆脱象牙塔的冷气,这堂走入社会的“第一课”无可非议。
可是,粗制滥造、涉嫌拿钱“买”调研的行为,把本该细致入微的严肃观察变成走马观花式的“围观”调研,让对女工群体的人文关怀,异化成了履历贴金的工具,可说是跑偏了方向。真实的社会调研,应该是严肃的、科学的,不能将受访者视为冷冰冰的对象,而要看作是活生生的个体,更不能为了调研而“炮制”调研。
女工这一社会群体身上,当然涵盖了城乡差距、就业现实和女性困境等诸多议题,理应给予她们更多的“凝视”,让她们有得以被关注的渠道。只不过,急功近利的视角,可能无助于解决一个社会议题,只能把“凝视”变成一门生意。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倪明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